马啸:李公麟的启示

李公麟的启示


复古,是中国文化的最显著、最基本特征之一。


宋代,人们说它是一个“写意”的时代。其实,除了“写意”之外,它还是“好古”的时代——一个通过收集、整理古代器物,重新认识古文化,并将其发扬光大的时代。正是于此,那时人们兴起了对青铜器的收藏热、并对镇江焦山《瘗鹤铭》产生了极大兴趣。这样风气,影响那时的艺术家的书风画风。


李公麟并不以书法闻名,但他却是书法功底很深的人,只是人们很少知道他。《孝经图》卷是他的一幅传世名画,每一帧图画上面都有他的几行小楷(真书)题记,写得极古朴、极凝重,与许多历代书家的名迹很不一样。他这样的字,用的是汉魏时期钟繇的古法,所以并不流畅,也并不美观,但很有内涵,也符合中国的文化精神。当然,与当下一般读者的审美趣味有很大差距。但这也正是它的价值所在。


据悉,李公麟极爱古器物,对古文字也有研究,曾摹绘古代的铜器并加以考订,他参加了整理皇家收藏的古器物的工作。他的父亲李虚一是著名的藏家,收藏诸多古代书画名迹,他都一一进行临摹。正是如此,他的笔底才带有远古的气息。


当下时代,五光十色,人们只看得懂那些光鲜之物,只爱那些漂亮的东西,所以写字之人都奔向了“二王”。他们似乎忘了王羲之的真正老师就是汉魏的钟繇。大约正是因为学了钟繇,王羲之的书法除了“漂亮”外,更有几分凝重和朴厚,也正是唐太宗李世民格外喜爱他,将他抬至“书圣”地位上的原因。但是,今天全然看不到这些,他们只奔一个目标,只想在一棵树上吊死,从不问这树生长于怎样的环境?吸收的是什么养分?他们只看到大树参天,便以为观察一下树皮、树叶,效法一下它的长相和姿态,便可得其真髓。


“俗书只识《兰亭》面,欲换凡骨无金丹……”这是一千年前黄庭坚告诫他同时代的诗句。每个学习书法的人可能都会背。这样的话,可以洞穿千年,在今天仍是震聋发聩!


学习中国传统艺术之路,其实是一条走向过去,走向时间深处,找寻前人、与他们的精神对话的道路。也正是在这种“回走”、“找寻”、“对话”的过程中,你会逐渐认清“自我”,便回到“自我”。而回到了“自我”,便回到了“现在”,同时也有可能走向未来!


读读李公麟,让我们变得厚重些……


作者:马啸【曾在西北的《甘肃日报》从事新闻工作21年,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,甘肃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。现为中国国家画院教学中心学术主持,同时兼任国内多家高端书法研究机构的研究员。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各类展览,研究范围涉及书法、美术、摄影、考古、宗教及相关文化领域,论文先后几十余次入选国际、国内学术讨论会,并在全国等各大专业艺术类报刊或文集发表。被誉为当下中国书法界最具学术深度与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之一、实践与理论兼擅的双栖艺术家。正式出版有《于右任书法艺术解析》、《沙孟海书法艺术解析》、《中国书法理论批评史》、《书法门诊室2》、《国画门诊室2》、《民间书法》、《宋画汇珍》(山水卷、人物卷、花鸟卷)、《性灵印象》等专著。】







注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[澄境艺术网]的立场,也不代表[澄境艺术网]的价值判断。

分享 :